在古老的故宫文华殿内杠杆炒股平台大全,正在举行的“紫禁城与凡尔赛宫:17、18世纪的中法交往”大展,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一场重磅的文化交流盛事。
从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院中甄选出来的200多件瓷器、绘画、书籍等文物,带着观众穿越时空回到17至18世纪,那是中法宫廷来往密切的年代。
“公元1654年,紫禁城景仁宫内,一个婴儿诞生了,八年以后,这个婴儿成为大清国的皇帝。中国历史进入了康熙时代。与此同时,在世界另一边的法兰西,国王路易十四已经16岁了。”此次大展的中方策展人、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研究员郭福祥说,一个中国皇帝,一个法国国王,相隔万里,本不会有任何交集,“但历史的奇妙在于,中法两个完全迥异的东西方文明,在他们的时代最终相遇。”
远隔千山万水的中法两国,是丝绸之路东西两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两个国家。在展览中,可以看到两个大国如何互相理解和交流,中西方的科技、经济、文化与时尚如何互为借鉴和影响。用郭福祥的话来说,这是一次紫禁城与凡尔赛的“双厨狂喜”。
康熙与路易十四的“相遇”
“得知陛下您求贤若渴,希望在您身边和整个帝国内拥有诸多精通欧洲科学的博学之士,因此数年前我们决定派遣我们的臣民,6位博学的耶稣会数学家,为陛下带来所有最新奇的科学知识……”走进展厅,这封336年前路易十四写给康熙的信,拉开当年中法交流的序幕,也带着观众开启时光之旅。
展览第一单元“龙与百合花的相遇”,展示了中法文化自1688年开始交流的历史。
一封来自当年传教士的书信中提及了雍正皇帝的着装,皇帝的新年罩袍以黄色锦缎缝制,上面绣着五爪龙,“五爪龙(图案)是中国皇帝的标志,正如百合花徽之于我国国王一样。”
1688年,康熙在紫禁城接见了路易十四派遣而来的数学家。
以路易十四为代表的法国宫廷,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。他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,推动两国外交,在科学和艺术层面不断交流。受他影响,法国上至王室,下至政界和知识精英,都开始关注中国文化。法国的思想和艺术创作领域也持续受到中国文化影响,掀起一波“中国风”,并持续到18世纪末。
康熙对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技术很感兴趣,他任命传教士担任宫廷科学教师,让他们参与中俄谈判、主持大地测绘,并接受西医治疗。这一系列开放性的政策,使西方的艺术、科学、建筑、医学和地图编绘对中国宫廷产生重要影响。展览上一件满文版《几何原本》,就是法国传教士白晋、张诚根据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《几何原本》编译的满文教材,以便给康熙讲授西方数学。
郭福祥认为,17、18世纪中法宫廷交往与其他欧洲国家颇有不同,其特殊性在于,宫廷和政府高层持续关注和直接参与双方的交往,科学和艺术是双方交往的核心。
一只入藏紫禁城300余年的铜镀金壳怀表,是展览中令人瞩目的展品,也是这段历史渊源的见证物。
经凡尔赛宫专家确认,怀表表壳上的浮雕人像是路易十四,表盘正中的蓝色珐琅和金色百合花图案是法国皇室标志,一条五爪行龙雕刻于怀表内部。
郭福祥在30多年里从事印章、钟表、玉器、中西文化交流研究,他推测,这只怀表极有可能是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的礼物。怀表制作者是路易十四的御用钟表匠伊萨克·蒂雷,在机芯内部雕刻行龙的专属图案,显然是为康熙皇帝而特别设计。
钟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影响。西方钟表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6世纪末,17世纪初,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陆续向中国宫廷进献钟表,以此打开中西文化交流大门。到了康熙时期,宫廷钟表收藏已蔚然成风,各阶层都在收藏钟表,带动起钟表贸易繁荣。路易十四将刻有自己形象的怀表送给康熙皇帝,正是当时的风潮使然。
仅从一枚怀表,郭福祥能解读出诸多含义。路易十四想同中国皇帝结交的心情是谦逊而殷切的,他将自己的形象刻在表上,是想塑造并提升自己在东方皇帝心目中的形象。在机芯内部的行龙雕刻,传达出法国宫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,五爪龙是中国皇帝独有的标志。
这块怀表一直保存在皇帝居住的养心殿,这里收藏的都是皇帝日常赏鉴的把玩之物,足见康熙对怀表的喜爱。
穿越百年,连接紫禁城与凡尔赛宫
在研究中法两国外交史时,郭福祥发现,从两国的礼物选择上,可以窥见时代的变迁。
康熙时期,皇帝对科学技术很感兴趣,法国进献的礼物就以钟表和各种科学仪器为主。到了雍正、乾隆时期,中法艺术交流频繁,代表着法国杰出工艺技术的瓷器、玻璃器、挂毯等礼品开始进入宫廷。
他认为,仅从这些礼品上,就能看出法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不同。法国的礼品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,更注重文化上的互通性。
展览第二单元“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”中,“礼品和定制”和“交汇与新创”两个章节,就可见到种类丰富的中法两国交往的礼品。这些礼品多来自传教士进献,或是两国间的贸易,其中亦有清宫向法国定制的物品。
1775年,受乾隆皇帝谕旨,10件康熙、雍正款瓷器小心翼翼送到广州,命粤海关仿制这些古瓷器,并将器物图纸送到法国。在展览中,法国制造、康熙款原件和乾隆年间仿制的三款花篮瓷器,完整还原出时代的历史渊源。
在“中国风”影响下,法国工匠开始学习中国瓷器,法国艺术家和知识精英也对中国文化深感兴趣,在诸多领域汲取中国元素。在一件珐琅白地蓝花壶上,虽书写了“乾隆年制”款,但一看就是法国工匠所作,字体模仿颇有歪斜。另一款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,也是1783年由巴黎工匠制作。
展览第三部分“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”,则呈现了中国文化如何影响法国艺术。
随着中法文化深入渗透,大量中国艺术品去往欧洲市场,成为欧洲皇室、贵族和政要的收藏品。在接收法国礼品的同时,中国宫廷也向法国回赠大量中文书籍、丝绸、瓷器等物品,充实法国王室图书馆和宫廷的中国收藏。
随着中西交往深入,大量中国物品输送欧洲市场,诸多法国王室成员和政要成为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家。同时,法国对从中国进口的物品进行装饰和改造,以适应自身的审美需求。展览中来自凡尔赛宫的青花瓷器,是凡尔赛宫及其附属宫苑的早期收藏。法国工匠制作的彩绘描金风景人物茶具,仿制中国瓷器的样式,从中可见当年法国人对中国的想象。
中法文化的影响是互为渗透的,在一件雍正帝洋装像屏上,也体现出雍正帝的穿搭受到路易十四影响。当时欧洲宫廷流行“扮装舞会画像”,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雍正帝,也效仿了欧洲新时尚。
郭福祥认为,尽管通过这场展览,能清晰地看到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如何在百年间彼此渗透,但相关的研究仍是缺乏的。在法国,关于中国宫廷的资料颇多,但中国关于法国宫廷的记载,相比其他欧洲国家,却少得多,这与17、18世纪中法两国宫廷的交往方式有关。
当时,双方基本是通过传教士为中介来接触,并没有正式的使团出使对方,这使人产生当时中法宫廷之间交往不多的错觉。法国收藏的中国物品,因记录和档案相对齐备,颇受关注。中国宫廷收藏的法国物品,缺乏明确档案记录,因而在研究上,需要结合更多中西方资料进行细致考证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“紫禁城与凡尔赛宫:17、18世纪的中法交往”大展将两国博物馆的收藏汇聚一地,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,向公众重现一段灿烂的中法文化交流互鉴史,更难能可贵。
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,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,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。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,包括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。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:021-22002972或021-22002335;banquan@yicai.com。 文章作者吴丹
艺术市场新生态观察 相关阅读 成功穿越珠江 海珠湾隧道实现双线贯通成功穿越珠江 海珠湾隧道实现双线贯通
昨天 11:02 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,其实就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虽说都是“艺术”,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背后的理念可以完全不同。
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07-12 02:34 他是法国文化巨人们的挚友,绘画作品与诗人心意相通一个来自异乡的艺术家,如何通过超越国界的艺术语言,令不同的文化产生交流和互鉴?
艺术市场新生态观察 06-29 18:12 4连板时空科技:北京山海时空智游科技有限公司无人工智能相关技术、人员及业务储备4连板时空科技:北京山海时空智游科技有限公司无人工智能相关技术、人员及业务储备
06-27 18:50 两个世界的穿越,艺术家与绣球花的“他者对话”田忠泉和绣球花的精神对话杠杆炒股平台大全,并不截然走向现当代艺术的冲突和对立,而是复归东方的宁静
艺术市场新生态观察 06-24 10:32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炒股配资观点